吡唑醚菌酯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于1993年开发的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该公司继肟菌酯后又开发的此类杀菌剂。能够防治由多种真菌病原引起的病害。
吡唑醚菌酯的其他中文名:唑菌胺酯
通用名为pyraclostrobin,代号BAS500F
单剂商品名为Cabrio、Headline、Attitude、凯润(巴斯夫)等
CAS登录号:175013-18-0
化学名称为:N-[2-[[1-(4-氯苯基)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
分子式:C19H18CIN3O4
分子量:387.82
物理性质:白色至浅米色无味结晶体。熔点:63.7-65.2℃,密度:1.37,蒸汽压:2.6×10-8Pa(20-25℃);Henry常数5.3×10Pa m3/mol(20℃);分配系数3.99(22℃)。水中溶解度为2.4mg/L(20%/去离子水)也有报道为1.9 mg/L(20℃)。有机溶媒中溶解度,(20℃,g/100ml):蒸馏水0.00019,正庚烷0.37,甲醇10,乙腈≥50,甲苯、二氯甲烷≥57,丙酮、乙酸乙酯≥65,正辛醇2.4。在纯净水(灭菌水)中半衰期为59h,在自然水(非灭菌水)(25℃)的半衰期为56h,在大田土壤中半衰期为2~37d。
毒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急性经皮LD50>2000mg/kg。经兔的眼睛与皮肤试验表明,本剂无刺激性。并且无致畸、致癌、致突变性。对山齿鹑急性经口LD50>2000mg/kg。对虹鳟鱼LC50(96 h)>0.006 mg/L。对蜜蜂无害,LD50>310μg/只(经口)。环境毒性水中水解半衰期DT50>30天,在pH=5-7(25℃)时稳定。水中光解半衰期DT50<2hr大田土壤中半衰期DT502~37天. 剂型:有20%颗粒剂、20%可湿性粉剂、200g/L浓乳剂、25%乳油及20%水分散粒剂等。另外有吡唑醚菌酯与啶酰菌胺(boscalid)的混配剂(吡唑醚菌酯6.8%+啶酰菌胺13.6%,及吡唑醚菌酯9.1%+啶酰菌胺18.2%),以及有吡唑醚菌酯分别与氟环唑、克菌丹、咯菌腈、拌种咯、有机铜杀菌剂、有机锡杀菌剂的混剂。 作用机理: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它通过阻止细跑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ATP),终导致细胞死亡。吡唑醚菌酯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叶片内菌丝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持效期较长,并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该化合物在叶片内向叶尖或叶基传导及熏蒸作用较弱,但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吡唑醚菌酯具有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内吸传导性和耐雨水冲刷性能,且应用范围较广。虽然吡唑醚菌酯对所测试的病原菌抗药性株系均有抑制作用,但它的使用还应以推荐剂量并同其他无交互抗性的杀菌剂在桶中现混现甩或者直接应用其混剂,并严格限制每个生长季节的用药次数,以延缓抗性的发生和发屐。 用途以及使用方法:防治谷类作物病害由于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吡唑醚菌酯对谷类的叶部和穗粒的病害有突出的防治效果,并且增产效果显著。
吡唑醚菌酯可用于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草、茶树、观赏植物、草坪等各种作物,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叶枯病、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疮痂病、褐斑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番茄和马铃薯的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和叶枯病等均有较好防治效果。用其单剂作治疗试验,能有效防治小麦叶枯病,同时也能观测到对小麦颖枯病的兼治作用。即使在发病较严重时,唑菌胺酯仍能有效地防治叶锈病、条锈病对大麦和小麦的危害,同时能兼治大麦的叶枯病和网纹病,唑菌胺酯也可有效地防治其他谷类病害:如小麦斑枯病、雪腐病和白斑病及大麦云纹病。
它能控制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对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具有渗透性及局部内吸活性,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被广泛用于防治小麦、水稻、花生、葡萄、蔬菜、马铃薯、香蕉、柠檬、咖啡、果树、核桃、茶树、烟草和观赏植物、草坪及其他大田作物上的病害。
该化合物不仅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而且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已被美国 EPA 列为“减小风险的候选药剂”。吡唑醚菌酯能对作物产生积极的生理调节作用,它能抑制乙烯的产生,这样可以帮助作物有更长的时间储备生物能量确保成熟度;能显著提高作物的硝化还原酶的活性,意味着可以减少土壤中氮肥的使用,从而进一步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当作物受到病毒袭击时,它能加速抵抗蛋白的形成――与作物自身水杨酸合成物对抗逆蛋白的合成作用相同。 吡唑醚菌酯是在醚菌酯基础上改进后的高效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是以N-对氯苯基吡唑基替换了醚菌酯分子结构中的邻甲基苯基,而开发的又一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广谱杀菌剂。它活性更高,是目前同类杀菌剂的3倍。而醚菌酯在实际应用1年后就有关于小麦白粉病抗性发生的报道,到2000年抗性孢子(2%-99%)在德国的北部、法国的北部和英国已有大量报道。在国内目前对白粉病的防效已有所下降。
吡唑醚菌酯乳油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和香蕉黑星病、叶斑病以及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等都有较好防效。防治黄瓜白粉病、霜霉病的用药量为有效成分75~150g/hm2(折成乳油商品量为20-40Ml/667m2)。加水稀释后于发病初期均匀喷雾。一般喷药3-次。间隔7天喷1次药。防治香蕉黑星病、叶斑病的有效成分浓度为83.3-250mg/kg(稀释倍数1000-3000倍),于发病初期开始喷雾。一般喷药3次,间隔10天喷1次药。防治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用25%凯润施稀释2000~4000倍液,60%百泰稀释800~1500倍液。可用于葡萄各个生长期,喷药一次持效时间12-14天。吡唑醚菌酯对黄瓜、香蕉、葡萄安全,未见药害发生。 该产品全球的销售额为4亿美元左右,专利期为2013年。 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物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菌剂,到目前为止已有6个品种商品化,还有至少7个化合物正在开发中。它们的化学结构上都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基团或是由甲氧基丙烯酸酯衍变而得。在农业应用上表现有许多共同特点。 (1)特的作用机理。它们都是病原真菌的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干扰细胞能量供给,使细胞死亡,从而发挥杀菌作用。作用于线粒体呼吸的杀菌剂较多,但苯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的部位(细胞色素b)与以往所有杀菌剂均不同,因而对于已对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 (2)杀菌广谱。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 (3)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4)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5)本类化合物除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昆虫和植物也具有电子传递抑制作用,因此有可能从苯氧基丙烯酸酯类中开发出杀虫剂和除草剂,并已有这方面的专利了。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有: 吡唑醚菌酯商品名称叫做凯润,醚菌酯商品名称叫做翠贝,都是德国巴斯夫的。嘧菌酯商品名称叫做啊米西达,还有一个是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商品叫做啊米妙收,都是先正达的。烯肟菌酯商品名称佳斯奇,烯肟菌胺·戊唑醇商品叫做可爱,是中国沈阳化工研究院的 经过几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使用实践表明,这类杀菌剂不仅是一个的病害防治产品,同时它还能够显著地改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 吡唑醚菌酯与嘧菌酯对大多数真菌引起的病害都有效,防治范围更广谱一些。醚菌酯对子囊菌、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效果更好一些。 打霜霉病建议使用普力克(国产霜霉威)、克露(霜脲锰锌)或者安克(烯酰吗啉)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可以多种病害一起防治,单用吡唑醚菌酯打霜霉病的话,预防或发病初期还可以,后期可能控制不住。目前来说,吡唑醚菌酯用于保护和前期治疗还可以,真正发病了,建议用银法利(霜霉威+氟菌)。凯润具有保护预防保健性,在作物幼苗三叶以下及温度在15°以下,对任何作物使用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