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缩果病 |
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枣树的果实,引起果腐和提早脱落。受害病果先是在肩部或胴部出现淡黄色晕环,边缘较清晰,逐渐扩大,成凹形不规则淡黄色病斑,进而果皮呈水渍状,浸泪型,疏布针刺状圆形褐点;果肉由淡绿转为黄色,松软萎缩,外果皮暗红无光泽;健果果柄绿色,病果柄褐色或黑褐色,对果柄进行解剖观察,病果果柄提前形成离层而早落;病果个小、皱缩、干瘦;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味苦,不堪食用;果实发病后很容易脱落,病果的病斑越大越易脱落;同株发病率大果高于小果。 |

|
病原 属于细菌中欧氏杆菌属的一个新种。菌体短杆状,大小0.4~0.5微米*1微米。周生鞭毛1~3根,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 |
发病规律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缩果病是由细菌感染后引起的病害。发病与枣果外皮破损有直接关系。除自然磨损的枣果伤口可以传病外,主要由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壁虱、叶蝉和椿象等所引起的伤口传病。发病也与枣果的发育时期有关。在华北地区,一般于枣果变白至着色时发病。从气候条件上看,气温在26℃~28℃时,一旦遇到阴雨连绵或夜雨昼晴天气,此病就容易暴发成灾。缩果病以点片发生较多,一片枣园往往有几株树发病严重,一株枣树又往往有几个枝条发病严重等。另外,缩果病往往与炭疽病同时发生在一个枣果上或同时在枣园内发生,有时比较难以区分。两种病果的主要区别在于枣果的果核发不发黑。只患有缩果病的枣果,果核一般不变色而一旦感染上炭疽病后,它的果核则会变黑。 |
 |
防治方法 1.加强虫害防治工作,及时防止刺吸式虫害的发生及危害,如桃小食心虫、介壳虫、椿象、壁虱和叶蝉的危害等。前期喷施杀虫剂,以防治食芽象甲、叶蝉、枣尺蠖为主;后期8~9月结合杀虫,施用氯氰菊酯等杀虫剂与特谱唑(速保利)混合喷雾,对枣缩果病的防效可达95%以上。2.加强果园土壤管理,在枣果变色转红期保持土壤湿润,预防或减少裂果的发生。3.在枣果变色转红前后喷施“枣果防裂防烂剂,预防裂果和减少裂果的发生数量。每支10毫升,直接对水25~30千克全树喷洒,每7~10天一次,连用2~3次。4.在枣果变色转红期的发病前后,喷50%的DT杀菌剂500倍液或12.5%的特谱唑粉剂3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用链霉素200个国际单位/毫升(即1000万个国际单位对水50千克)或土霉素200个国际单位/毫升、卡达霉素140个单位/毫升,作全树喷施。每7天喷施1次,共喷施2~3次。由于上述药剂的水溶液容易失效。特别是链霉素,故使用这些药剂时好现配现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