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吡蚜酮理化性质与用途
作者:深泰化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441  更新时间:2014/11/15 14:48:36  文章录入:admin

别名:吡嗪酮
  英文名:pymetrozine
  分子式:C10H11N5O
  结构式:
  农药类别:杀虫剂
  CA登记号:123312-89-0
  化学分类:吡啶杂环类
  作用方式:触杀
  化学名: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3(2H)-酮

  理化性质:纯品为无色结晶体,熔点217℃,密度1.36(20℃),溶解性(g/L);水0.29(25℃),乙醇2.25(20℃),稳定性:在pH=1时水解DT50为4.3天,在pH=5时水解DT50为25天。

     吡嗪酮(吡蚜酮)是诺华公司开发成功的新型吡啶杂环类杀虫剂,该杀虫剂对蚜虫、飞虱、粉虱活性优异,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对环境生态安全等特点,特别适用于抗性治理和综合防治,自1997年入市以来,已在10多个国家获得登记。这种新型高效杀虫剂为吡啶杂环类杀虫剂,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符合当今农药发展方向。

  该杀虫剂作用方式特,没有击倒活性,不会对昆虫产生直接毒性,但是昆虫一旦接触到该药剂,就立即停止取食。大连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以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过酯的肼解、成环反应、胺的烷基化、酮和肼的缩合、酰胺的水解、胺和醛的缩合等六步反应合成了新型高效杀虫剂吡蚜酮,合成总收率52.9%,液相分析结果显示产品纯度为99.95%。
  据科研人员介绍,即使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性,吡蚜酮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特别是蚜虫、白粉虱、黑尾叶蝉仍有特的防治效果,可用于多种抗性品系害虫的防治。因其具有的高选择性、对哺乳动物的低毒性和对鸟类、鱼类、非靶标节肢动物的安全性,在综合防治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用对象:吡蚜酮属非杀伤性新型杀虫剂,其制剂可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适用于蔬菜、观赏植物、蛇麻草、落叶果树、柑橘、水稻、棉花及多种大田作物,还能够控制马铃薯上所有的重要蚜虫以达到控制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吡牙酮持效期在20天以上。

    性质及作用特点25%吡牙酮悬浮剂是新型的杂环类高效选择性杀虫剂,具有很强的内吸性,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通过内吸传导作用散布到作物各个部位。其作用方式特,对害虫没有直接击倒活性,昆虫一旦接触到该药剂,就能马上堵塞昆虫口针,使其停止取食,并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在因停止取食而死亡之前的几天时间内,处理昆虫可能会表现得很正常。正是因为吡蚜酮特的作用机制,使得它和以前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药剂没有交互性;且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只对刺吸性口器昆虫有效),对哺乳动物、鸟类、鱼虾、蜜蜂、非靶标节肢动物等都有很好的安全性。另外,吡蚜酮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土壤中的淋溶性很低,仅存在于表层土,在推荐施用剂量下对地下水的污染可能性很小。

    推荐施用方法:吡蚜酮可以用在蔬菜田和观赏植物上防治各种蚜虫和白粉虱,防治蚜虫的推荐用量为10g(a.i.)/hm2;防治白粉虱的推荐用量为20g(a.i.)/hm2;在烟草、棉花、马铃薯作物上可以用来防治棉蚜和桃蚜,推荐用量为100200g(a.1)/hm2;在水稻上,茎叶处理用量为100150g(a.i.)/hm2;种子包衣1.5g(a.i.) /hm2就可以防治黑尾叶蝉;在柑橘和落叶果树上,520g(a.i.)/hm2的用量就对蚜虫有防效。

    原药生产厂家:克胜集团、安邦电化、 盐城双宁、江苏农药研究所、扬子化工、北鑫化工、瑞士先正达 
    规格:原药95%
    制剂:25%WP,25%SC,50%WDG

剂型介绍一、可湿性粉剂(WP)

产品通用名称:吡蚜酮(pymetrozine)

有效成分含量:原药,25%可湿性粉剂(WP)

产 品简介:吡蚜酮,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克星。吡蚜酮是吡啶杂环类的杀虫剂的代表,具有特的作用方式。昆虫一旦接触该药剂,立即停止取食,产生“口针穿刺阻塞”效果,且该过程为不可逆的物理作用,通过实验室电穿透图像(EPG)技术研究表明,通过点滴、经口、注射(触杀、胃毒、体内传导)三种方式都会立即产生“口针阻塞作用”。吡蚜酮在植物体内具有内吸传导性,穿过植物的薄壁组织进入植物体内,植物韧皮部和木质部内进行向顶端和向根的双向传导。吡蚜酮还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杀虫剂,毒理学数据显示,吡蚜酮对哺乳动物毒性很低,对大多数非靶标的节肢动物、鸟类、鱼类、捕食螨类天敌安全,且其代谢产物淋溶性,对地下水污染极小,因此在综合防治(IPM)中具有出色的表现。

防止害虫图谱:

推荐使用方法:

主要针对作物:

原药包装:

使用注意事项:

1、喷雾时要周到均匀,尤其对目标害虫的为害部位。
2、水稻枯水期应加大喷雾水量,并保持稻田水量。

剂型介绍二、悬浮剂

药效实验结果:

 

    25%吡蚜酮悬浮剂防治稻田白背飞虱,在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亩用25%吡蚜酮悬浮剂24g,药后2天,校正防效为78.29%,药后5天达92.55%,接近药效高峰,药后10天对白背飞虱的防效仍达97.96%。对天敌安全。
    关键词:吡蚜酮、悬浮剂、白背飞虱、防效

    吡蚜酮悬浮剂是防治稻飞虱的新型杀虫剂。为进一步验证吡蚜酮悬浮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为大面积防治白背飞虱提供依据,2008年6月我们进行相关的田间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对象: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2、供试药剂:25%吡蚜酮悬浮剂。
    3、药剂剂量,供试药剂分为:25%吡蚜酮悬浮剂 16克/亩、20克/亩、24克/亩三种处理。
    4、小区安排:试验小区计12个,每小区16.6M2, 重复三次,随机排列,小区间作小泥埂隔离。
    5、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新建县石埠镇缪家村,常年种植水稻的双季稻田,肥力中上,旱涝保收;。早稻(品种菲优98),施药时水稻处于孕穗未期,施药时田间水层3-4厘米,有少量的稗草,土壤为乌黄泥田,PH值6.5,田间稻飞虱为白背飞虱,以低龄若虫为主,中等发生。
气象资料:6月19日施药,施药当日为阴转多云天气,风力2级,次日晴天多云。
    6、施药方法:本试验6月19日施药,施药一次,未添加防治螟虫、纹枯病等其它药剂混用。每处理药剂对水1.25公斤(折合每亩50公斤),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细喷雾。
    7、本试验实施前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5月2日亩用75%瘟失顿40克加20%三唑磷100克对水30公斤喷雾,作为秧田“送嫁药”,防治早稻秧田二化螟、稻瘟病,均一处理;5月20日在大田亩用5%锐劲特50克对水30公斤喷雾,防治*代二化螟,均一处理。
    调查记录和方法
    ①调查方法:田间虫量调查,采用平行跳跃法调查10个点,每点2丛(将白瓷盘平放稻株基部,用手从稻株另一面扑打稻丛基部各三次,计算落入盘中的飞虱数量)
    ②目测对作物及其它非标靶生物的影响。
    二、结果与分析
    1、药后2调查,亩用25%吡蚜酮悬浮剂24g的处理校正防效为78.29%,药后5天达92.55%,接近药效高峰,到药后10天对白背飞虱的防效则达97.96%。从表中数据还可看出,当16g/亩上升到24 g/亩的范围内随着制剂用量的上升对白背飞虱的防效也有所提高。
    2、对作物及非靶标的影响
吡蚜酮系列在推荐使用剂量下,对早稻无影响,对田间蜘蛛无影响。
    三、结论与讨论
    1,25%吡蚜酮悬浮剂在推荐用量及稀释倍数下使用,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显著,药后5天达92.55%,接近药效高峰,药后10天对白背飞虱的防效仍达97.96%。对作物安全,对田间天敌无明显影响,可以大力推广。建议在白背飞虱中等至偏重发生年份使用制剂用量18-20克/亩进行防治;偏重至重发年份使用制剂用量20-24克/亩进行防治。
    2,用25%吡蚜酮悬浮剂防治白背飞虱的适期应在白背飞虱的1-2龄高峰期用药,有利于保证防效。
    3,施药时田间要有3-5cm水层,有利于药液在植株内传导。

 

 

吡蚜酮检测方法

1、分析目标化合物。
吡蚜酮
2、仪器设备
带紫外分光光度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质谱仪。
3、试剂
除下列试剂外,使用附录2所列试剂。
磷酸盐缓冲液(pH6):0.2 mol/L 磷酸二氢钾溶液中加入0.2mol/L磷酸氢二钾溶液,调节至pH6。
4.标准品
吡蚜酮:含吡蚜酮99%以上,熔点为217℃。
5.试验溶液的制备
a 提取方法
① 谷类和豆类
将样品粉碎,通过420μm的标准网筛后,称取其10.0g,加入20ml水,放置2小时。
加入100mL甲醇和5ml 0.5mol/L碳酸钾,搅拌3分钟后,用涂布1cm厚硅藻土的滤纸抽滤于磨口减压浓缩器中,取出滤纸上的残留物,加入50ml甲醇,搅拌3分钟后,按上述同样操作,合并滤液于减压浓缩器中,45℃以下浓缩至约5ml。
将其移入100mL分液漏斗中,用5mL水洗涤上述减压浓缩器的茄型瓶,合并洗液于上述分液漏斗中,再用20mL正己烷洗涤上述减压浓缩器的茄型瓶,合并洗液于分液漏斗中,缓缓振荡1分钟后,静置,弃去正己烷层,水层中再加入20mL正己烷,按上述同样操作,弃去正己烷层,在将水层移入磨口减压浓缩器中,用少量水洗涤分液漏斗,合并滤液于减压浓缩器中,45℃以下浓缩至约5mL,加入5mL水。
② 水果和蔬菜
水果和蔬菜:准确称取约1 kg样品,必要时定量加入适量水,搅切混合均匀后,称取相当于20.0g样品的量。
加入100mL甲醇和5mL 0.5mol/L碳酸钾溶液(梅:3mol/L碳酸钾溶液),搅拌3分钟,用涂布1cm厚硅藻土的滤纸抽滤于磨口减压浓缩器中,取冲滤纸上的残留物,加入50ml甲醇,搅拌3分钟后,按上述同样操作,合并滤液于减压浓缩器中,45℃以下浓缩至约5ml,加入5m水。
b、净化方法
① 乙基甲硅烷基化硅胶柱和酰胺丙基甲硅烷基化硅胶柱色谱法
在乙基甲硅烷基化硅胶小柱(1000mg)中注入10mL甲醇,弃去流出液。再注入10mL水,弃去流出液。柱中注入a 提取方法所得的溶液后,注入10mL水,弃去流出液。抽滤一分钟,除去水分。另外一根酰胺丙基甲硅烷基化硅胶小柱(500mg)中注入10mL甲醇,弃去流出液,在酰胺丙基甲硅烷基化硅胶小柱上面连接上述的乙基甲硅烷基化硅胶小柱,注入20mL甲醇,收集流出液于磨口减压浓缩器中,在40℃以下除去甲醇,残留物中加入5mL乙醇:正己烷(1:4)混合溶液溶解。
② 硅胶柱色谱法
在硅胶小柱(1000mg)中注入10mL正已烷,弃去流出液。柱中注入①乙基甲硅烷基化硅胶柱和酰胺丙基甲硅烷基化硅胶柱色谱法所得的溶液后,注入10mL乙醇:正已烷(1:4)混合溶液,弃去流出液,再加入20mL乙醇:正已烷(2:3)混合溶液,收集流出液于磨口减压浓缩器中,在40℃以下除去乙醇和正已烷,残留物中加入5mL水:甲醇(9:1)混合溶液溶解。
③ 十八烷基甲硅烷基化硅胶柱色谱法
十八烷基甲硅烷基化硅胶小柱(1000mg)中注入10mL甲醇,弃去流出液,再注入10mL水,弃去流出液。柱中注入②硅胶柱色谱法所得的溶液后,注入15mL水:甲醇(9:1)混合溶液,弃去流出液,再加入10mL水:甲醇(7:3)混合溶液,收集流出液于磨口减压浓缩器中,在45℃以下除去水和甲醇,残留物中加入2mL水:甲醇(4:1)混合溶液溶解,此为试验溶液。
6、操作方法。
a 定性试验
按下列操作条件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与标准品的一致。
操作条件
柱填充剂:十八烷基甲硅烷基化硅胶(粒径5μm)。
柱:内径4.6mm、长250mm不锈钢管。
柱温:40℃
检测器:波长298nm。
流动相:水:甲醇:磷酸盐缓冲液(pH6)(18:5:2)的混合溶液。调整流速使吡蚜酮在10~12分钟流出。
b 定量试验
根据与a 定性试验相同的试验条件所得的试验结果,峰高法或峰面积法定量。
c 确证试验
按照下列操作条件,用液相色谱—质谱仪测定,试验结果应与标准品的一致。此外,必要时用峰高法或峰面积法进行定量。
操作条件
柱填充剂:十八烷基甲硅烷基化硅胶(粒径5μm)。
柱:内径2.0mm、长150mm不锈钢管。
柱温:40℃
流动相:水:甲醇(4:1)混合溶液。调整流速使吡蚜酮在10~12分钟流出。
7.定量限
谷类、豆类:0.01 mg/kg ,水果、蔬菜:0.005 mg/kg。
8.注意事項
吡蚜酮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