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何防治黄瓜霜霉病,急急急!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89 更新时间:2018/5/24 16:43:08 文章录入:admin |
|
黄瓜霜霉病在我国各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越冬茬和早春茬黄瓜霜霉病较难控制。虽说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且从黄瓜苗期到成株期均可以染病,但生产实践证明:黄瓜霜霉病在寒冷的冬季或炎热的夏天很少发病,在春天或秋天最容易发病,华北地区尤其是这样。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气流传播、再侵染频繁、潜育期短、流行性很强的叶部病害。一旦发生后如果条件适宜,病情发展很快,造成叶片大量枯死,直接影响结瓜。一般减产10-30%,严重达50%,甚至刚结瓜就全株枯死,不得不提前拔秧。 霜霉病不但在黄瓜上发生,在甜瓜、南瓜、丝瓜、越瓜、冬瓜、和苦瓜等也有发生,除此之外,保护地西瓜霜霉病也时有发生。 在适宜发病的季节,黄瓜整个生育期中,从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茎、卷须及花梗也会受害。 幼苗期子叶感病时,在子叶正面产生不规则形的褪绿枯黄斑,潮湿时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子叶很快变黄干枯; 成株发病时露地黄瓜从下部叶片开始,保护地黄瓜发病多从中部黄瓜坐瓜节位的功能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发生水渍状淡绿色或黄色小斑点,后来病斑扩大,由黄色变成淡褐色,因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的病斑。 在叶片背面病斑处生成紫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特别是雨后或浇水后,遇到大雾湿度大的天气,霉层长得更厚,颜色呈黑色。 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除顶端少量新叶外,全株叶片均发病,田间一片枯黄。发病后在干燥的情况下霉层容易消失。在高温干燥时病斑迅速枯黄,病情发展缓慢。 霜霉病在抗病品种上的表现为:病斑小圆形,褐色,很少扩大,在叶背面也很少形成霉状物。 黄瓜霜霉病的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菌,属于鞭毛菌亚门真菌。该病菌孢子囊的产生、萌发及游动孢子的萌发、侵入都要求很高的湿度。孢子囊萌发时,要求叶面上必须有水滴或水膜存在。叶面上存在水滴时,在15℃的温度下孢子囊经过1.5小时即可萌发,2小时后游动孢子即可萌发侵入引起发病。如果叶片上没有水滴,即是接种病菌也不发病。 在形成病斑后,空气湿度愈高,孢子囊形成速度愈快,数量愈多。如果相对湿度在83%以上,且维持4小时,即能产生孢子囊,而相对湿度为50-60%,则不能形成孢子囊。因此,高湿度和叶面存在水滴,是黄瓜霜霉病流行的必须条件。孢子囊的抗逆力很弱,寿命较短,一般只能存活1-5天,在室内24-25℃干燥条件下,病叶上的孢子囊经2-3天便失去萌发能力。 在我国南方全年能够栽培黄瓜的地区,黄瓜霜霉病可以终年发生危害。在华中、华北地区的冬季,霜霉病在温室黄瓜上越冬,不断产生孢子囊,成为大拱棚、小拱棚及露地春黄瓜、夏黄瓜和秋黄瓜的侵染源,然后再进入温室。孢子囊主要是通过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有时还可借助黄守瓜传播,从植株的气孔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田间发病常在低洼潮湿处先形成中心病株,然后向四周蔓延,特别是顺风一面蔓延更快,环境条件适宜时,仅7-10天就蔓延到全田。天气干旱时早期中心病株的作用不大,只能引起小片发病。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及流行与气候变化和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温、湿度是决定发病与否及流行程度的关键因素。多雨、多露、多雾、昼夜温差大、阴雨天及晴天交替等条件下容易导致其大发生。 霜霉病在田间发生的气温条件为16℃,适宜流行的气温为20-24℃、此时潜伏期4-6天,高于或低于此温度范围,则需要8-10天或更长时间。平均气温如果达到30℃以上,即使处于雨季病害也停止发展。 在黄瓜生长期间温度条件最容易满足,空气湿度(浇水、雨水)便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气温上升到16℃以上,如遇降雨,空气湿度大,田间可出现发病中心,随后如果降雨次数增多、晴雨交替,相对湿度在80%以上,病害就开始流行。 南方露地黄瓜霜霉病发生较早,在浙江4月底5月上旬便可发病;在北方的4月上中旬,寒流不断出现,此时如果日光温室或大拱棚内温湿度控制不当、放风不好,就会造成棚室内湿度过高。同时由于昼夜温差过大,夜间容易结露,使得叶片长时间附着水滴和露珠,种种因素都容易造成霜霉病大发生。 预防黄瓜霜霉病:可使用深泰柯欧、泰媄、深秀30-40毫升/亩,或用深泰80%三乙膦酸铝182克-235克/亩、果施安125-144克/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