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为什么小麦赤霉病总是治而无效,防治要点在哪里?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78 更新时间:2018/5/2 文章录入:admin |
|
赤霉病症状 赤霉病可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病,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对小麦影响最为普遍和严重。 穗腐一般在扬花后6—10天出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黄熟后停止。穗腐发生初期,往往先在个别小穗的颖壳上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扩散到整个小穗,由一个小穗蔓延到周边小穗,并引起穗轴水渍状青灰色或褐色坏死,部分或整个麦穗枯死,形成白穗。 当湿度较大时,在颖壳边缘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黏胶状霉层,在麦穗近8成熟时,遇高温高湿,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不能抹去。受害麦粒皱缩、变小、干瘪,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赤霉病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气候条件、菌源数量、品种及栽培条件等因素影响。赤霉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菌丝发育适温为22℃—28℃,最低为3℃,最高为35℃。 而对空气的相对湿度要求较高,空气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发病率高,低于72%一般不发病。因此,当春季回暖早、田间湿度大,特别是小麦开花期雨水多的年份对赤霉病的发生极为有利。 近年来,大型机械收割小麦基本普及,大量病残体留在田间,再加上小麦密度过大、过量偏施氮肥, 极易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
小麦防治误区! 一、对赤霉病的发生心存侥幸,依赖老经验解决新问题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由若干种镰孢属真菌引起,其发生流行受菌源量、品种抗性、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要三看:“看天、看苗、看地”,要综合考虑发病因素,有农户不能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未能充分认识赤霉病的发病症状、流行规律、发病因素。 只参照老经验注重天气的变化(雨水及温度),而忽略田间湿度和品种差异的影响因素,虽没有出现大范围的病害发生,但同样也造成了病害的发生,影响到了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二、药效防治: 预防小麦赤霉病选用深泰柯欧小麦扬花期兑水喷雾,每亩药剂30克,兑水量30升,可防治小麦赤霉病,延长灌浆时间,增加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