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7mm, 展翅14mm左右。黄褐色, 触角丝状。复眼暗绿色。前翅褐黄色, 前缘有黑白色相间的黑褐色斜短纹10余条, 在前几条下方, 有3条银灰色线, 翅中央有3条黑色纵线纹; 顶角突出, 向下弯曲呈钩镰形; 外缘色稍深, 生有细长缘毛。雄成虫腹尖, 尾部有毛束。卵扁圆或椭圆形, 长0.5mm左右。初产时乳白色, 后变为黄色、红黄色、橘红色或紫红色, 近孵化时变为黑红色。幼虫初孵时的头部黑褐色, 体长0.8mm, 腹部浅黄色, 取食后变为绿色。老熟幼虫头部黄褐色, 体长10—15mm; 全身黄白色, 体疏生有黄白色短毛; 前胸背板黄褐色; 胸足3对, 褐色; 腹足4代, 尾足1对, 色较浅。蛹纺锤形, 长约7mm, 被有白色的薄茧。化蛹初为绿色, 渐变为黄褐色。
|
生活习性 枣黏虫在一般一年发生3代,在华东和华中地区, 一般为4—5代, 世代重叠。以蛹在树皮缝和树洞中结茧越冬。第二年3月下旬开始羽化,4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出现*代幼虫,成虫多在白天羽化后潜伏,晚上活动,趋光性很强。卵散生在光滑的小枝或叶片上。幼虫吐丝缀叶或卷叶,在其中取食叶肉。5月中旬幼虫老熟后在卷叶内结茧化蛹。*代成虫发生盛期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发生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发生盛期在7月下旬。成虫寿命7天左右。第三代幼虫发生盛期在8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除卷叶为害外,还为害幼果。第三代幼虫除卷叶为害外,还将叶片粘缀在果面上于其中食害果肉,这代幼虫为害直至9月上旬,然后陆续老熟爬行到树皮缝或树洞中做茧、化蛹转人越冬,10月中旬全部转人越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