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防治稻飞虱药剂的发展现状
来源:顾林玲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标签:稻飞虱,抗性,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噻虫嗪,烯啶虫胺
稻飞虱是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主要有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等,它们可以远程迁飞繁殖为害。稻飞虱是刺吸式口器害虫,靠吸取水稻汁液为生,为害水稻的同时,还能够传播病毒,轻则造成水稻减产,重则造成水稻绝收。受气候条件、水稻品种及耕种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稻飞虱已成为长江中下游稻区主要虫害,常为中等发生程度。
目前,稻飞虱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因此,稻飞虱防治药剂及防治技术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保证。稻飞虱防治药剂种类繁多,常用药剂包括吡虫啉、噻嗪酮、烯啶虫胺、噻虫嗪及吡蚜酮。
作用机理及应用作物
吡蚜酮生物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对同翅目害虫具有高选择性,引起害虫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而且此过程不可逆转。吡蚜酮主要用于防治蔬菜、马铃薯、观赏性植物、棉花、落叶植物、柑橘类水果、烟草、啤酒花上的蚜虫和粉虱等,对幼虫和成虫均有效;也可防治水稻上的飞虱。
噻嗪酮是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对飞虱、叶蝉等幼虫有特效。噻嗪酮缩短成虫寿命,减少产卵量,并且产出的多是不育卵。一般在药后3~7 d才能有防效,对飞虱、叶蝉、粉虱等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效期长达30 d。
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与其他新烟碱类杀虫剂一样,皆为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对害虫的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它们皆具有优良的内吸和渗透活性,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施药后,吡虫啉被植物快速吸收,并向顶传导,具有良好的根部内吸活性。其可用于防治叶蝉、稻飞虱、蚜虫、蓟马、粉虱,同样对土壤害虫、白蚁等有效。
烯啶虫胺用于水稻既可茎叶处理,也可土壤处理。主要用于水稻和温室作物防治蚜虫、蓟马、叶蝉、粉虱和其他刺吸式口器害虫。
噻虫嗪施药方式多样,除用于叶面喷雾外,还可用于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其可用于防治蚜虫、粉虱、蓟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粉蚧、蛴螬、马铃薯步甲、跳甲、步甲、潜叶虫以及鳞翅目害虫。与吡虫啉等相比,其分子结构中引入氯噻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广的杀虫谱,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噻虫嗪施药方式多样,除用于叶面喷雾外,还可用于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
抗性
由于多种因素,多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单剂药效已明显下降,各药剂对稻飞虱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吡虫啉由于长期使用,褐飞虱对其产生抗性。防效较差。褐飞虱除对烯啶虫胺尚处于敏感状态外,对其他各药剂均已产生中至极高水平抗性。白背飞虱对噻嗪酮产生中等抗性。在水稻生产中,这5种药剂宜与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轮换、交替使用,或选择其复配制剂。
市场前景
2011年,噻虫嗪成为全球第一大杀虫剂,吡虫啉紧随其后。鉴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种群造成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使用争议。2013年12月起欧盟对吡虫啉、噻虫嗪等3种新烟碱杀虫剂实施为期2年的禁用,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审查和复审,都将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发展造成影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吡虫啉生产国和供应商,吡虫啉全球年需求量为1.8万~2.0万吨,拜耳公司产量最大,为5000~6000吨,国内产量约为1.4万吨,其中约2/3用于出口。因此,吡虫啉的产能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随着噻虫嗪专利到期,中国和欧洲将成为生产商竞争的市场。自2012年7月起,国内企业竞相拉开登记的序幕,至2014年2月,已有23家获准登记噻虫嗪原药,登记扩张之快让人不由担心起噻虫嗪市场的博弈。
近年来稻飞虱的发生,让烯啶虫胺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从国际市场行情来看,呈现供不应求态势。然而,由于其价格远高于同类产品价格,降低生产成本是该品种推广应用的有效手段。
稻飞虱的爆发让吡蚜酮销量迅速攀升,已成为我国防治该虫的主流药剂。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吡蚜酮的市场前景仍将十分广阔。但随着吡蚜酮的应用不断扩展,企业争相开发,从近年来总产能、产量不断增长,但价格不断下滑的现状也可看出。未来吡蚜酮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所难免。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