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Carposina nipponensis鳞翅目果蛀蛾科。分布于中国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果区。
寄主 桃、梨、花红、山楂和酸枣等。
为害特点 幼虫仅为害果实,果面上的针状大小的蛀果孔呈黑褐色凹点,四周呈浓绿色,外溢出泪珠状果胶,干涸呈白色蜡质膜。幼虫蛀入果实内后,在果皮下纵横蛀食果肉,随虫龄增大,有向果心蛀食的趋向,前期蛀果的幼虫,在皮下潜食果肉,使果面凹陷不平,果实变形,形成畸形即所谓的"猴头"果;幼虫发育后期,食量增大,在果肉纵横潜食,排粪于其中,造成所谓的"豆沙馅"。
形态特征 成虫体灰白或灰褐色,雌虫体长5~8毫米,翅展16~18毫米,雄虫略小。前翅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三角形大斑,翅基和中部有7簇黄褐或蓝褐色斜立鳞毛。后翅灰白色。卵椭圆形,深红色。幼虫体长13~16毫米,桃红色。蛹长6.5~8.6毫米,淡黄褐色。越冬茧扁椭圆,质地紧密;蛹化茧纺锤形,疏松。
生活习性 在中国北方年发生1~2代。以幼虫在树干周围浅土内结茧越冬,3厘米深左右的土中虫数多。翌春平均气温约16℃、地温约19℃时开始出土,在土块或其他物体下结蛹化茧化蛹。6~7月间成虫大量羽化,夜间活动,趋光性和趋化性都不明显。 6月下旬产卵于苹果、梨的萼洼和枣的梗洼处。初幼虫先在果面爬行啃咬果皮,但不吞咽,然后蛀入果肉纵横串食。蛀孔周围果皮略下陷,果面有凹陷痕迹。7~8月为第1代幼虫为害期, 8月下旬幼虫老熟,结茧化蛹,8~10月初发生第2代。年发生1代地区,脱果幼虫随即滞育,结越冬茧越冬。
防治方法 (1)在越冬幼虫出土前,将树根颈基部土壤扒开13~16cm,刮除贴附表皮的越冬茧。于*代幼虫脱果时,结合压绿肥进行树盘培土压夏茧;(2)摘除虫果:在幼虫蛀果危害期间(幼虫脱果前),于果园巡回检查、摘除虫果,并杀灭果内幼虫。每10天摘1次虫果,可有效控制该虫的发生量;(3)套袋保护:在成虫卵前对果实进行套袋保护;(4)诱杀:田间安置黑光灯或利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诱杀成虫;(5)覆盖地膜:在春季对树干周围半径1m以内的地面覆盖地膜,能控制幼虫出土、化蛹和成虫羽化挖茧或扬土灭茧;(6)生物防治:每平方米施寄生线虫60~80万条,杀虫效果良好;(6)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顺式氰戊菊酯(来福灵)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均为3000倍液;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2.5%氟氯菊酯(天王星)乳油1500倍液、2%罗素发(Acrinatrin)乳油1500倍液;青虫菌6号、灭幼脲3号500~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