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11月15日 访问次数: |
病原及发生规律:大葱紫斑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由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苗上越冬,借气流、雨水传播,病菌经葱表的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该病在温暖多湿的条件下易发生,发病适宜温度为25℃~27℃,低于12℃不发病,温暖潮湿发病重。秋季的温度正好适宜病菌繁殖。今年雨水较多,大葱紫斑病流行加速,普遍发病严重。另外在田间缺水肥或沙地条件下,或葱田蓟马等虫害重时,也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1.加强田间管理,实行轮作。选择地势平坦、排水方便的肥沃壤土种植,施足基肥,大葱需氮素较多,故应施足氮肥,配合增施磷肥。富含有机质、腐殖质的土壤,要多施钾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要与非葱类作物进行2~3年轮作。2.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从无病或发病轻的地里留种,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可用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3小时,浸种后要充分水洗,避免药害。鳞茎可用40℃~45℃温水浸90分钟消毒。3.清洁田园。经常检查病害发展情况,及时拔除病株或摘除病叶、病花梗,并将其深埋或烧毁,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体并及时深耕。4.药剂防治。从5~6叶起或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ppm,喷药时宜加入0.2%洗衣粉做展着剂,以上药剂应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即可。遇雨时缩短喷药间隔时间。5.适时收获及采收后的处理。大葱在深秋葱叶变软下垂后收获。采收后要稍微晾晒,待葱白外部充分干燥后,捆成小把贮藏,上冻后可成捆或成垛置于阴冷处稍加覆盖贮藏。一般保持温度0℃以下,相对湿度65%以下,注意通风,可有效地防止贮藏期葱白继续发病。
|
【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