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溃疡病 |
症状 该病害在板栗的主干、主枝和侧枝上表现为典型的溃疡病斑;在小枝和苗上则表现为枝枯型病斑。在病死树皮上密生黑色颗粒状物。溃疡型病斑以有性子实体为主,枯枝型病斑中以无性子实体为主。干部受病处以下的芽易萌发,使受害树呈灌丛状,不能形成良好的产果型树冠。在光滑的板栗枝、干上病部有红褐色或紫红褐色长条状不规则形斑。当树液流动时病皮略显肿胀,后来局部坏死,出现几个暗褐色凹陷斑,后期相互连接呈梭形溃疡斑。其中部,往往纵向开裂,病树皮的皮孔明显增大,黑色子座在病皮下0.1~0.2cm处。肉眼可见灰黑色子囊壳若干个,干燥时可见有一层银灰色的膜包在每个子囊壳处。大小在1~1.5mm之间。属病斑枝枯型的板栗树,小枝大量干枯,枯前树皮不规则型肿胀,少数病斑有红褐色斑纹。但多数病树皮不破裂。 |
|
病原 拟黑腐皮菌[Pseudovalsella modonia(Tul.)Kobayashi]板栗溃疡病菌的有性阶段。子座黑色,内有6~11个子囊壳,略聚颈,颈口均突出在皮孔处开口。子囊壳灰黑至黑褐色,扁球形,具长颈,孔口处稍大,有缘丝,壳内壁拟薄壁细胞色浅,壳外壁拟薄壁细胞深褐色。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无色,无侧丝,头部厚,略平截,尾部稍削长,微尖,无柄。子囊孔口附近有两个强折光体,子囊孢子从孔道中射出,子囊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排列不整齐,茶褐色孢子为绝大多数,双细胞,隔膜处不隘缩,两胞等大。无性阶段为 Coryneum kunzei Corda var.castanea Sacc.15.Roum。分生孢子盘浅埋生,碟状或垫状,分生孢子顶生于孢子梗上,褐色,直或弯曲,具横隔4~8个,分隔处不隘缩。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无色至淡褐色。 |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在病斑内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病菌开始活动,适宜环境下孢子随风雨传播,自伤口侵入。老病斑随树液流动而扩展。颜色微淡紫红,5~6月出现凹陷病斑,直径2~4cm,随着树势的强弱变化,凹陷斑扩大或停滞或缩小。后期病死之树皮极易脱落。病斑周围可见愈合组织。在愈合组织上又常出现子实体。幼树植于土壤瘠薄处,根系浅,缺水严重,生长不良,伤口较多的枝、干病情严重。而附近同期同品种土质较好的栗园,枝干没什么伤口,则无该病发生。除云南本地板栗感病外,引种的板栗品种中,玉溪的罗田大板栗感病,昆明的浅刺栗和深刺栗表现较抗病,其中秭归浅刺栗的抗性更好。同一品种,同时种植,立地条件好的比立地条件差的树抗病。而在立地环境差、管理不善的栗园中,各品种抗病性也差,且感病性差异不大。 |
防治方法(1)选择已风化的土壤、有较厚的土层等较好的立地条件的地段建板栗园,选择无病壮苗建园。(2)加强抚育管理板栗幼林,及时中耕,适当施肥,避免树身出现伤口。(3)及时刮除病部,烧毁子实体的病皮和残枝、干。刮病斑时,必须刮至健康皮或木质部为止,涂1∶1∶20的波尔多液或3~5度的波美石硫合剂、5%的碱水或1%的石灰水涂白液等杀菌剂或保护剂保护伤口。结果期的重病树,因病斑较多,结合修剪,修去病虫枝,挖除死株,对余下的小病斑连病皮一起涂药或涂白。(4)早衰林每年喷药3~4次外,对重病株采用高枝换头的方法控制病情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