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前期水稻生长期间低温、寡照,再加上分蘖少,农民加大氮肥使用量,导致水稻生长不健壮。在稻瘟病菌极易侵入的条件下,又遇7月份持续高温天气,暴发性稻瘟病的条件已经形成!
4、5月已有多个省份发生稻瘟病,今年大面积发生稻瘟病已成定局,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建议大家一定要利用一切手段积极宣传和抓紧落实防治稻瘟病的技术措施。
稻瘟病防治现状:
近年来,稻瘟病的发病在全国出现逐年增加趋势,局部大爆发的情况也不少见。而当前针对防治稻瘟病的产品相对老化(如三环唑、春雷霉素、稻瘟灵等),而且抗性较高。
叶瘟:
病斑梭形,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连成不规则大斑,导致叶片枯死。
穗颈瘟:
早期发病易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籽粒不饱满,穗颈瘟常从病部折断呈锐角型,故又名“吊颈瘟”。
谷粒瘟:
以乳熟期症状最为明显,病斑椭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潮湿时,常产生灰绿色霉层。
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可选择以下几个方法进行防治:首先应加强肥水管理,适当控氮增施钾肥来提高早稻的抗病性,促进水稻生长。
建议:亩追施钾肥15-20斤,发生稻瘟病田块尤其是直播田,水稻分蘖期使用柯欧30克/亩,水稻破口5%时用柯欧30-克+威灿40克/亩、水稻齐穗灌浆期,用柯欧30克/亩,可有效预防稻瘟病的发生率。同时能有效改善水稻的生长势,达到增产的效果。
再次,稻瘟病发生较重地区应选用抗性高品种,同时搭配优质的中抗性品种。充分利用水稻不同遗传背景,稳定病原菌群体结构,减缓品种抗病性衰退速度,降低暴发为害风险。